四川自貢:寒冬里的彩燈匠人
隨著龍年春節的臨近,在四川省自貢市的中華彩燈大世界里,2000余名彩燈工人忙著給上千組形態各異的彩燈調試電路、裱糊、亮燈測試,為將于2月2日開幕的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進行最后的沖刺。 “去年底忙完國外的彩燈節后,就趕回來準備自貢的龍年燈會了。”50歲的彩燈工匠陳洪忙著給龍燈安裝電路。因為趕工期,近兩個月來,工匠們從早上7點開始工作,最晚要忙到半夜才收工。 四川自貢的中華彩燈大世界內,工人們在制作彩燈。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彩燈藝術歷史悠久,是春節、元宵節、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元素。自貢燈會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目前,自貢有10多萬人從事彩燈制作,自貢彩燈在國內外燈展市場占有率超過80%,年產值超60億元。 在彩燈大世界,“非遺中國龍”主題燈組尤為吸引眼球,長達202.4米的“龍身”,竟是由近20萬個回收礦泉水瓶捆扎而成。彩燈藝術越來越重視綠色、低碳、環保的辦展理念,該燈組現場工藝監理楊俊說:“工匠們大膽創新,增加低碳環保等材料的運用,除竹、木、絲等傳統材料外,創造性地將各種廢棄瓶子、光碟、瓷器等作為制燈材料。” 記者看到,不遠處,就有一座高10米、由超10萬件各式瓷器捆扎而成的“瓷器鼎”。 制作中的“非遺中國龍”主題燈組。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鋼鐵、綢緞、瓷器、乒乓球、光盤、塑料瓶、燈條等材料,經過燈組設計、美工放樣、鉗工立體造型、焊工固定燈架、電工串燈引線、裱糊工分色裱糊、美術處理等程序,在彩燈匠人的手工操作下,變成流光溢彩的藝術品。 除了材料創新,自貢燈會還采用不少“黑科技”,一座高12米的AI智能燈組“年獸賀歲”令人稱奇。“年獸的語料庫由AI訓練,游客掃描二維碼,年獸就能和人互動,既能語音拜年,又能講述自貢彩燈的歷史文化、春節的起源。”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總策劃人鐘逸說,除了運用程序控制和機械傳動技術外,與潮玩IP合作的燈組還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人物頭像,讓彩燈愈發靈動。 自貢彩燈不僅點亮了中國的節日,也在這個冬季點亮了美國、法國和意大利等地的“中國彩燈節”。 “我去過美國、英國、法國等國家做彩燈,看著家鄉彩燈在異國他鄉的夜空點亮,我非常自豪和激動!”58歲的電工李元明說,制燈30多年,逢年過節是他們最忙的時候。 焊工在焊接彩燈骨架。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寒風如刀,呼氣成霧。焊工何宗海的面孔在電火花與夜色交融中忽明忽暗。“燈組骨架的連接處要焊結實,否則會影響燈組結構安全和外表美觀。”何宗海說。 在自貢,不少制燈人都是一家人“組團”工作。“我是裱糊工,愛人是鉗工,家里還有焊工和美工。”42歲的裱糊工明從書說。盡管這幾天最低溫度降到零攝氏度左右,自稱是“裱姐”的她為了制作出好作品只戴了薄手套,露在外面的手指頭布滿黑色裂紋。 “制作彩燈有不錯的收入,這份手藝還能給更多的人帶去春節團圓喜慶的節日氣氛,吃點苦值得。”明從書笑著說。 “00后”美工鄒雨珊在對彩燈進行上色處理。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記者在制燈現場也發現不少年輕工匠的身影。“00后”美工鄒雨珊就是其中一位。她在江西上大學,去年畢業后回到家鄉參與自貢燈會,盡管工作服和手上都沾滿了顏料,她卻笑瞇瞇地說:“大學的專業和視覺美學相關,當彩燈美工比較對口,希望我們年輕一代把自貢彩燈的工藝傳承發揚好。”(記者袁波、陳健) 本文來源:新華社責任編輯:袁春華 |
上一篇:返回列表
最新內容